课程号
| BB0930103 DB0930103
| 课程名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课程英文
名称
|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总学时数/周数
| 48
| 学分
| 3
| 讲授学时
| 42
| 实践
学时
| 6
| 实习周数
|
|
开课单位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适用专业
| 全校所有本科专业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程
| 修读方式
| 必修
|
先修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考核方式
| 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线上成绩(占比50%)+出勤(占比30%)+作业(占比20%)。
|
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 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主要参考书:
1.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费正清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二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
|
课程简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及其实施方案,开设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
能力培养任务
| 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四个自信”,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政治方向。
|
一、课程概况
(一)历史沿革
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经历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我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序号
| 内容
| 讲授学时
|
1
| 导言
| 2
|
2
|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2
|
3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2
|
4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2
|
5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2
|
6
|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2
|
7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4
|
8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4
|
9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4
|
10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 4
|
11
|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 2
|
12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4
|
13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2
|
14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3
|
15
|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
|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
(2)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如何从戊戌维新运动正确认识救亡和启蒙的关系?
(6)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如何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11)怎样评价孙中山?
(12)怎样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3)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
(1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
(1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17)怎样认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8)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4)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6)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7)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28)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课程难点
(1)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兼评“侵华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3)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6)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10)如何评价毛泽东的一生?
(11)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3、解决办法:
(1)教师应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作为人文社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应注重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多进修提高;坚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疑难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讨论中,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史实与历史发展规律。
(3)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和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长处,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进行课堂讨论、观看影视资料、红歌传唱等,在课余时间组织和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交流、社会调查等,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材,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同时,还为教师配备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参考文选》等一系列参考书,从使用成效来看,效果良好。
2、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我们向学生推荐下列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和参考书目,以供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考试之用:
经典著作及中央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1—6册)和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等。
相关图书、期刊:《中国近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求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理论学习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
教学视频资料:《鸦片战争》、《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大国崛起》、《谭嗣同》、《太平天国战争》、《孙中山》、《北伐战争》、《复兴之路》、《百年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西安事变》、《地道战》、《地雷战》、《狼牙山五壮士》、《中国革命之歌》、《抗日战争》、《新四军》、《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叶挺将军》、《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解放战争》、《大决战》(一、二、三部)、《光辉的历程》、《抗美援朝战争》、《文革十年回顾》、《共和国的脚步》、《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焦裕禄》、《蒋筑英》、《走近毛泽东》、《邓小平1928》、《邓小平》、《国情备忘录》等。
3、实践性教学环境
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学院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
(1)建立了河北省安平县“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教学实践基地
(2)建立了河北省邢台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学实践基地
(3)建立了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教学实践基地
(4)建立了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教学实践基地
4、网络教学环境
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课程网站,课程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答疑解惑。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式和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授知识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此法教师可以快捷地、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具有较高效效率。
2、课堂讨论法:在教学中对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安排讨论环节,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境界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了巩固。
3、专题式教学法:根据课程性质,以主要历史事件引出指定专题,采取专题讲授的方法,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更好地贯彻课程教学目标,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我们在“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了三个问题组织教学: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背景是什么?戊戌维新运动是如何展开的?怎样认识戊戌维新运动?把相关内容组织到这三个问题中,深入分析。学生听后,深受启发。专题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丰富资料、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设置和准备专题,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力求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纲要”课程讲到学生的心里去,增强教学效果。
4、体验式教学法:此方法充分发挥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作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以及实地考察白洋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改革意识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二、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序号
| 知识单元描述
| 知识点
| 对应能力
| 学时
| 要求
|
导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三个为什么”
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
| 2
| 了解
|
上篇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使大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主要矛盾随之改变,中华民族也开始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初步探索。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正确认识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1
| 掌握
|
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以及两大历史任务及其之间的关系
|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以及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 1
| 掌握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诸多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在反侵略的斗争中,不仅粉
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而且认识到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 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 1
| 掌握
|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 深刻认识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以及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1
| 掌握
|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近代史以来,中国社会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对国家出路作出的积极尝试
| 认识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1
| 掌握
|
地主阶级展开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所积极推行的戊戌变法是对国家出路的积极尝试
| 认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 1
| 掌握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
|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出路的积极探索。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并且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最终并未能够达到其最初设立的目标,以失败而告终。
| 辛亥革命的爆发
| 系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政治学说
| 1
| 掌握
|
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封建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和教训
|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知识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1
| 掌握
|
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 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自此,中国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 认识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 1
| 掌握
|
关于中国的命运,曾经有三种建国方案,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制度。
|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 1
| 掌握
|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客观环境,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基础。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并且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建成为必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 认识五四前新文化运动进步性与局限
| 1
| 了解
|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转变,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
| 掌握
|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 1
| 熟悉
|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出现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1
| 熟悉
|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意义
| 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掌握
|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运动
| 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制定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敢于发动民众,寻找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
| 1
| 掌握
|
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
|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从理论上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革命新道路开辟后,中国革命逐步走出低潮。但“左“的情绪滋长、蔓延,使革命遭受严重挫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逐渐摆脱困境。
|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 引导学生认清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明确武装斗争必要性。
| 2
| 熟悉
|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理解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从而加深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
| 掌握
|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 认识到”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
| 2
| 掌握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讲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 日本发动了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 1
| 了解
|
国共两党的战场和战线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通过两个战场的对比,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 2
| 掌握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 通过对抗战胜利的意义及经验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理性分析中日关系。
| 1
| 掌握
|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 讲述人民解放战争及建立新中国的经过,揭示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土地改革的作用;反国民党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前途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3
| 掌握
|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使学生理解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1
| 熟悉
|
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新中国的发展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关系
| 1
| 掌握
|
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脉相承
| 1
| 掌握
|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 懂得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 2
| 掌握
|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了解我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 1
| 了解
|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 1
| 掌握
|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曲折及其原因和教训。
| 良好的开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 了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
| 1
| 了解
|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20年间的建设成就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正确看待和分析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 1
| 掌握
|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 认识中国人民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与接续发展的历程。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转折意义
| 1
| 掌握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基本经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2
| 掌握
|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 2
| 掌握
|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认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经验启示
| 1
| 掌握
|
结束语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 掌握
|
“要求”指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填写:了解、熟悉、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章
|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学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1、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2、懂得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
重点和难点
|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但是在近代落后于世界;
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4、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基本理论: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开启了近代史的历程。
基本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类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1学时)
知识点: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0.5学时)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和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0.5学时)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看录象、课堂讨论等,配合教师的讲授;认真抓好教学辅助环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组织学生参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
主要
参考资料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章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学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1、懂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必要性;
2、了解抵御外来侵略的重大意义;
3、认识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重点和难点
| 1、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意义;
3、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体现在四个方面: 军 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2、中国民众面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殊死的反
抗,并最终粉碎了瓜分中国的图谋;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4、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基本理论: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以及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基本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案例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0.5学时)
知识点: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方式)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学时)
知识点:驳斥“侵略有功论”。
3、反对外国武装侵略斗争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教训(0.5学时)
知识点:反对外国武装侵略斗争的意义;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看录像、课堂讨论等,配合教师的讲授;认真抓好教学辅助环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组织学生参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
主要参考资料
| 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章
|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2、深刻认识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道路。
|
重点和难点
|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3、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并且提出来一系列施政纲领,但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更无法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2、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开历史之先河,引进了一些当时
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最终难以实
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3、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是对国家出路的有益探索,
对于启迪民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守
旧势力的反对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基本理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但结局都是失败,这就意味着这些道路在中国都走不通。
基本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类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农民阶级革命派的太平天国运动(0.8学时)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0.5学时)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0.7学时)
知识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维新变法的具体方案;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看录象、课堂讨论等,配合教师的讲授;认真抓好教学辅助环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组织学生参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主要参考资料
|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章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学时
|
教学目的
和要求
| 1、认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
2、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
重点和难点
|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以及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2、辛亥革命爆发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3、封建帝制的覆灭;
4、辛亥革命失败。
基本理论:1、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出路的进行了探索,由此所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及封建帝制的覆灭,对于近代中国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辛亥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而言,说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基本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类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0.5学时)
知识点:辛亥革命爆发及其爆发的原因。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0.5学时)
知识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1学时)
知识点:辛亥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看录象、课堂讨论等,配合教师的讲授;认真抓好教学辅助环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组织学生参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
主要参考资料
| 1、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章
| 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2、认识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
3、懂得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重点和难点
| 1、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
2、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出现较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并在战后国际格局出现深刻变化;
2、中国人民不仅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以及本国封建主义的
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成为压在中国
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关于中国的命运,有三种建国方案,但是历史证明,只有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才是中国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基本理论: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人民的思想也得到不断的解放,虽然对于中国的发展方向有三种方案,但历史和人民作出了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选择。
基本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类比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0.5学时)
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为什么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三座大山”(0.5学时)
知识点: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推翻“三座大山”。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建国方案(1学时)
知识点:五四之后的建国方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看录象、课堂讨论等,配合教师的讲授;认真抓好教学辅助环节,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组织学生参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五四之后中国有哪些建国方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
主要参考资料
|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2、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四章
|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懂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的新局面
难点: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伟大意义
3、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本理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本方法:讲授法、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学时)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学时)
知识点: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学时)
知识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史论结合分析法;重点事件、人物点评法;实践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局面?
|
主要参考资料
| 《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选集》第4卷,《李大钊文集》上
卷,陈独秀《马克思的两大精神》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五章
|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2、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2、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
难点:王明“左” 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危害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过程及意义;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3、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基本方法:讲授法、分析法、逻辑推理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学时)
知识点:三大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学时)
知识点: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长征及其长征精神。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法;重点事件、人物点评法,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如何 开辟的?新道路开辟的意义是什么?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其危害是什么?
3、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而王明却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 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
|
主要参考资料
|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六章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近代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和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
2、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3、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抗日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民族团结的胜利
基本方法:史论结合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日本发动了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学时)
知识点: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
2、抗日战争的经过(1学时)
知识点: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学时)
知识点: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作用知识点: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学时)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历史与现实、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
主要参考资料
| 1、毛泽东:《论持久战》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840——1949年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七章
| 为新中国而奋斗 4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抗战结束后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
2、了解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了其统治失去民心;
3、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4、认识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5、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南京政权迅速灭亡的原因;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为和平民主做的努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解放区土改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的合作
基本理论: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基本方法:讲授法、史论结合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学时)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包围之中(2学时)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作用;反国民党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3、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1学时)
知识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与现实、史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南京政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主要参考资料
| 1、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9月13日)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通过)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八章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懂得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了解我国在20世纪五十年代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3、领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基本理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方法:讲授法、史论结合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5学时)
知识点:中国革命发展的需求;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需求。
2、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完成的(1.5学时)
知识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历程;民族资产阶级的心理变迁。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1学时)
知识点: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与现实、史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为什么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
主要参考资料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1953年12月)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九章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所犯的主要错误;
2、正确分析所犯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原因、教训;
3、树立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曲折问题,坚信社会主义必胜,培养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1、如何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如何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曲折?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难点:对毛泽东的一生应该如何评价。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犯错误及其原因。
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基本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论结合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良好的开局(1学时)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0.5学时)
知识点:“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3、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0.5学时)
知识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原则。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主要参考资料
|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27日)
3、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4、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21日)
5、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
6、胡锦涛《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6日)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十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3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4、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难点: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改革开放的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基本理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基本方法:讲授法、史论结合法、讨论法。
|
教学内容与
学时分配
|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学时)
知识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的起步;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0.5学时)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0.5学时)
知识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0.5学时)
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0.5学时)
知识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
主要参考资料
|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年9月12日)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2年11月8日)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第十一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学时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3、领会中共十九大、十九届一、二中、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三基”分析
| 基本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
基本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
教学内容
与学时分配
|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学时)
知识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成就(1学时)
知识点:历史性成就;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经验。
|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
本章思考题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与接续发展的?
2、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3、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意义?
4、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主要参考资料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
备注
|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知史明理的作用。
|
结束语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